“五良”融合提升芝麻产业化 抢时抢天保颗粒归仓
发布时间:2025-10-01 来源:漯河市农科院 阅读次数:
金秋送爽,芝麻飘香。9月30日,在郾城区孟庙镇薛赵村一块高标准芝麻示范基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芝麻机械化收割现场观摩测产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一排排整齐的芝麻秆被迅速吞入、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标志着漯河市在推动芝麻产业“五良”融合发展,实现全程机械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场直击:机械“独角戏”取代人工“大合唱”
芝麻收获现场,以往数十名农民弯腰挥镰、捆扎晾晒的繁忙景象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芝麻联合收割机的“独角戏”。只见这些“钢铁巨兽”在田间稳步前行,所过之处,成熟的芝麻蒴被精准摘取、高效脱粒,芝麻粒如流水般涌入储粮仓,而粉碎后的芝麻秆则被均匀地抛洒回田间。整个过程高效、洁净,损失率极低,让在场的种粮大户、合作社代表和农业专家们连连称赞。
“往年收芝麻是最头疼的事,费时费力,请工难、成本高,万一赶上连阴雨,眼看快到手的收成可能就烂在地里。现在好了,这机器一天能收百十亩,顶得上上百个劳动力,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种植大户武永跃兴奋地说道。
“五良”融合:破解芝麻产业瓶颈的“金钥匙”
国家特油产业技术体系芝麻漯河综合试验站、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张仙美研究员介绍,芝麻作为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特别是收割环节的机械化,一直是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本次观摩测产会,正是对“五良”融合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良种是基础:现场收割的品种是市农科院引进示范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海洋研究员团队选育的抗落粒宜机收新品种豫芝ND837,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结蒴集中、成熟一致、抗倒伏性强等突出特点,为机械化收割提供了完美的“模特”。良法是支撑: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如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等,确保了芝麻植株生长均匀,田间条件适宜大型机械作业。良机是关键:本次演示的改进型芝麻联合收割机,针对芝麻植株特性和收割要求进行了技术优化,有效降低了籽粒损失和破碎率,实现了“颗粒归仓”。良田是平台:成方连片、平整肥沃的高标准农田,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良制是保障:市农科院创新实施“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乡村科技员+示范基地”服务模式,落实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整合资源,“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粮食加工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统一标准,确保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链畅通无阻,收获农业产品食品加工企业直接加价收购,实现芝麻产业“研、推、产、供、销”全链条闭合推广发展。
抢天夺时:机械化保障“颗粒归仓”
“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其成熟后蒴果易裂的特性,也对收割时效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人工收割必须在芝麻“黄熟”初期集中大量劳动力突击完成,否则会造成严重落粒损失。机械化收割的推广,彻底改变了这一被动局面。
“机械化收割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和‘准’。”现场专家解释道,“它能在芝麻达到最佳工艺成熟度时迅速完成作业,有效避开后期可能出现的阴雨天气,将损失降到最低,真正实现了‘抢天夺时,颗粒归仓’。特别是金秋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市农科院多途径协调收割机,在有利天气,抢时抢天,实现易收即收。
丰收喜悦:科技发展助推农业“增产增效”
市农科院邀请安徽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专家组成专家组,经现场实测,该示范基地采用全程机械化管理的芝麻,平均亩产达到301.08斤,实现芝麻亩产150公斤突破,农户亩收益1800元以上。
本次观摩测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漯河市在芝麻科技创新与集成应用上的最新成果,更为全市乃至全省芝麻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未来,随着“五良”融合模式的深入推广,漯河的芝麻产业必将迎来规模、效益与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保障国家油料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