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显示 class "top" 的内容
服务三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三农 >

七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浪漫节日

发布时间:2008-08-07 来源:漯河市农科院 阅读次数:

  8月3日,济南一家花店的员工在扎制由999朵各色玫瑰组成的巨型花束。“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将至,各地花店的生意日渐红火。新华社发(崔健摄)

  新华网天津8月6日电 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介绍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此外,它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在山西民间,七月七日这一天流传着向织女星“乞巧”的古老风俗,人们采用以瓦器生豆芽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这一心愿。

  民俗专家聂元龙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妇女讲究“三从四德”,“妇工”(女红)即针线织补的功夫,就是妇女的“四德”之一。历代古籍和文人诗词多有记述,七月七是女孩子向织女星“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在历代又有发展,阴法鲁、许树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中说:“山西临晋有用麦、豆芽为针乞巧的风俗,即七夕前将麦、豆浸在盛水瓦器内,七夕当天将麦、豆芽放在水面上,就为漂针试巧,以针影作笔尖、鞋底状者为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此也有记载。

  而民国《和顺县志》中则说:“七月初七,女用瓦器生五谷芽,供牛女乞巧。”这个风俗在当地村民中仍有记忆。

  赵之珩表示,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民俗专家表示,自古以来,七夕节一直就是国人十分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传说牛郎织女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始于汉代,七夕节当从汉代形成。七夕有很多节日习俗,如乞巧、晒书、晒衣、拜月、听悄悄话、储水等。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都离不开吃,七夕也不例外。赵之珩介绍说,在我国,七夕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为各种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七夕晚上,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财智,同时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在山西民间,七月七日这一天流传着向织女星“乞巧”的古老风俗,人们采用以瓦器生豆芽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这一心愿。

  民俗专家认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来源:农博网


版权所有 2005-2019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技术支持:创想网络

联系电话:0395-3133839 3133462 农业技术服务电话:15039520110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黄河路 邮编:462000 备案号: 豫ICP备20007197号-1

豫公网安备 41110302000101号

关闭
关闭
关闭